既可利用现成技术,立即可以投入建设和生产,不需要进行技术和系统的整合;还可以避免花天价重复购买国外的技术,降低购买生产技术的成本,而且少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谈判,可以加快和缩短生产厂的建设周期。
今后光伏扶贫电站不再搞集中式电站,不能打着光伏扶贫名义要规模、建集中式电站。在此着重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关于光伏扶贫定位。
二是弃光率下降,弃光率4.3%,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弃光主要集中在新疆和甘肃,其中,新疆(不含兵团)弃光电量6.16亿千瓦时,弃光率21%,同比下降18.6个百分点;甘肃弃光电量2.45亿千瓦时,弃光率10%,同比下降8.8个百分点。2018年4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先生就2018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宏观介绍,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从严控制发展规模将成为今年的发展要点,其中分布式光伏的规模拟定为10GW,2018年下半年适时启动新一批光伏应用领跑基地建设以及下达十三五第二批光伏计划。也就是说光伏扶贫只是产业扶贫的众多方式之一,不是唯一方式,不能一光了之。光伏扶贫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保障农村能源供应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季度,全国基本无弃水;弃风电量91亿千瓦时, 弃风率8.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弃光电量16.2亿千瓦时,弃光率4.3%,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发 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9%,比2017年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占比进一步提高。光伏发电发展的重点已经从提高规模转到提质增效、 推进技术进步上来,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从严控制发展规 模,提高光伏发电运行质量,推动行业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国内光伏有量缺质光伏发电是目前全球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前景广阔。
产业发展初期,国内光伏的原材料基本依赖进口,而产品销路又严重依赖出口,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高纪凡认为,未来二十年,能源物联网必定给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和突破性的影响。对光伏企业而言,也需要从以制造和成本取胜,转向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智能光伏促转型升级看准了行业短板,4月19日,国家出台《行动计划》,鼓励光伏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作为光伏产业的后起之秀,一度是行业的追赶者。光伏产业正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中国光伏产业要想再上台阶,必须向更高端、更高效的方向转型,沿着价值链曲线向顶端迈进。《行动计划》的提出,正是为了推动中国加速从光伏大国向光伏强国迈进。在天合光能的版图中,未来将要打造发储配用云一体化的能源物联网解决方案,以智慧能源云平台(天能云)为基础,打通能源发电、储能、配网、用能端,让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以及能源设备,在互动、共享的智慧能源网络里相互连接,实现能源互联一体化管控,为用户提供各类智慧、高效的能源服务。而在此之前,部分光伏企业已经着手向智能光伏转型升级。
在安徽合肥,天合光能规划设计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名单,成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试点工程,并获得年度最佳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奖,这成为了天合光能探索智能光伏转型的一个成功实践。而用智能技术把发电、储能、配电、用能和控制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即能源物联网。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企业经过不断摸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成功逆袭。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促进我国光伏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数据显示,在规模上,我国光伏产业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主要产品产量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多晶硅产量全球占比达55%、硅片占比达83%、电池片占68%,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围绕这一目标,天合光能已有布局。
2018年3月22日,在天合光能发展大会上,天合光能发布了能源物联网品牌天合能源物联网(TrinaIOT),并启动天合能源物联网产业联盟。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占全国电源新增发电的装机39%,连续5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全球第一;累计装机130.25GW,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的32.4%。
比如,用于制作银浆的银粉约60%仍然依赖进口,制造封装胶膜的VA颗粒也基本依赖进口有光伏行业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量上去了,但依然缺少质,诸多核心技术依然严重受制于人。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未来能源体系中的新玩家,必将是能够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能源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企业,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全面的和全方位的(转型)。2011年,随着双反贸易制裁直指中国光伏企业,导致国内大批企业破产,产业迎来冰冻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也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产业低端,在国际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关键设备和专用材料仍依赖进口等问题。在光伏应用领域,国内市场也已成为主要市场。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未来,分散式的能源、储能及用能,将构建一个集智慧能源和数字能源为管理方式的智慧能源网络。
这标志着天合光能全面开启了3.0时代的转型,向全球能源物联网引领者迈进。但对光伏企业而言,也借此开始艰难转型。
作为我国能同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兴产业,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但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第三,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进口量维持高位。
随着国内各生产企业工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指标优化,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在全球同类企业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3月份从我国台湾进口多晶硅1887吨,占3月份总进口量的18.1%,占比创历史新高,稳居国内进口量第三位。
四、大型新建项目成本优势领先目前,多晶硅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力成本、折旧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五、多晶硅后市预测截止到4月底,单晶用料需求较多晶用料相对紧缺,且在单晶硅片加工技术提升的前提下,国内可用于单晶用料的多晶硅供应逐渐增加,国内成交价格有所回升。从各企业的发展规划来看,新年来新建项目都集中在在生产要素更低的地区,包括:江苏中能新建4万吨/年项目在新疆、通威新建两个5万吨/年项目分别在四川和内蒙、新特能源在新疆扩产3.6万吨/年、陕西天宏瑞科和东方希望等煤电硅一体化项目,都在能源优势地区,其他企业也纷纷争取更低的电价,提升其竞争力,包括内蒙地区电价已经降至0.25元/度左右。从各企业生产情况看,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短期内无检修和检修计划;四川永祥调整负荷,产量略有减少;亚洲硅业、河南恒星、江苏康博三家3月份检修企业均于4月第一周恢复正常生产;洛阳中硅和昆明冶研因设备维护影响部分供应;赛维LDK和内蒙东立冷氢化设备检修,产量略有减少;内蒙盾安在1万吨/年的有效产能达产基础上,产量进一步提升,跃居月产量千吨级企业行列;天宏瑞科投产后运行逐渐平稳,产量进一步释放。
3月份从韩国进口量为4120吨,环比大幅增加45.8%,在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仍高达39.5%。3月份从马来西亚进口1225吨,占3月份总进口量的11.8%,超越美国位列进口量第四位。
三、韩国进口重回首位根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3月份多晶硅进口量为10432吨,环比增加1.3%。4月份多晶硅产量环比略有增加,主要是因为亚洲硅业、河南恒星、江苏康博检修复产后的产量释放弥补了洛阳中硅、赛维LDK、昆明冶研、内蒙东立等企业的小型检修。
据硅业分会调研,截止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都已经完成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企业的电价以及投资水平不同,各企业的能耗成本和折旧成本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新疆、内蒙地区,电价相对较低,加之如果是新建项目,投资较晚,国产设备居多,折旧成本也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从韩国进口量重回首位。
3月份从德国进口量为2463吨,环比大幅减少46.1,占总进口量的23.6%,仍位居进口量第二位,3月份海关数据显示德国进口量减少是因为2月份德国瓦克已经将大量多晶硅料入关进口到上海仓库存储,故3月份进口量大幅减少。3月份进口均价为16.90美元/千克,环比减少6.3%。第二,从德国进口量大幅减少。4月份按产量排序,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分别位居前三位,这三大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46.8%。
一、多晶硅价格缓慢回升2018年3-4月份多晶硅价格缓慢回升,3月初太阳能一级致密料成交价触底12.02万元/吨,第二周反弹回升至4月底的12.69万元/吨,增幅为5.6%。4月份均价12.63万元/吨,环比增长3.8%。
单晶用料需求紧缺程度高于多晶用料,且由于单晶硅片加工技术的提升,国内目前可用于单晶用料的多晶硅供应有所增加,因此各家成交量增长的同时,成交价格也有所回升。二、复产供应补检修缺口硅业分会统计,截止2018年4月底,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24家(包括正常检修企业),有效产能共计29.4万吨/年。
3-4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82万吨,同比增加20.8%,其中3月份产量2.40万吨,4月份产量2.42万吨,环比增幅分别为2.1%和0.8%。拥有能源优势的大型新建项目成本大多集中在第一类区间,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指标和生产成本仍有继续优化的潜能。